仝家班老班主-仝华彬(艺名仝贵斌)13岁学戏,师从评书曲艺家-郝获春先生,攻文武老生,16岁成角,同曲周县的宫宪梅、牛文学,栾城县的罗福成,威县的魏连香、崔秀珍(艺名九岁红)、王仙枝、李德昌等坠子艺人相继登上舞台。1961年,曾跟随邢台市坠子剧团到北京演出时,受到首都人民热烈称颂,《北京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播映了演出实况,戏剧家梅兰芳、常香玉、红线女与该剧团演职员进行了座谈,中央戏剧研究院研究讨论后,将此剧正式定名为"坠子戏"。
和阳坠子戏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50年以上,溯其源头为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曲艺。据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评书艺人李清盛说书来到邯郸鸡泽县在黄口村寄栖收当地人郝获春为徒,演艺形式是一人连拉带唱的说书形式。1956年曲艺家郝获春收南和河郭仝牌村仝华彬为徒,授其技艺,逐渐将原来的一人单口说唱和两人对唱发展成为多人说唱,并辅之动作程式表演,把说唱演艺形式搬上了舞台。随后,又逐步发展到邢台境内的威县、南和、沙河等一带,迅速传播开来。为了让说唱形式更加好看,艺人们自己手工做了简单的演出服装、头盔。到了五十年代相继成立了坠子戏班,培养造就了一批演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及京剧的白口、动作和鼓点,逐步完成了坠子曲艺转型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坠子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