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忠义 守正创新”的仝家班戏脉
爱国忠义铁肩挑 守正创新出奇人
部分材料
2023年4月8日,仝家班和阳坠剧班底演员作为传承人参加了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邢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春暖花开 香约河北——走进太行泉城”河北省春季旅游营销宣传活动。演员、导演王宝强作为“河北文旅宣传使者”,身着戏服和仝家班师兄弟们出演坠剧小品《回龙传 ——王华买爹》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王宝强表示:“大家都说我唱得好还没看够,作为仝家班的徒弟,以后我多学几出戏,多唱给你们听,把中国戏曲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左一仝宝恩饰演周廷弼、右一王宝强饰演尚世杰)
(左二仝宝霞饰演金樑,左三牛宝爱饰演杨秀英、中间仝宝川饰演赵德方,右三聂宝燕饰演王华,右二仝宝革饰演玉柱)
仝家班和阳坠剧于2023年5月提出申请,成功获得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藏。
和阳坠剧的主要发源地是南和区和阳、河郭镇一带,位于南和县城西部5公里处,穿邢临高速道东西向而过。据史料记载,坠子戏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诞生于安徽萧县一带,曾在河南全省和安徽的颍、亳两州以及河北南部等地传唱。和阳坠剧追溯已达120年以上,来自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曲艺,据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南内黄县遭遇旱灾,民不聊生,评书艺人李清盛、李清占兄弟两人说书来到邯郸鸡泽县,寄栖在黄口村,民国六年(1917)收当地人郝获春为徒,依靠走乡串村说书唱戏谋生,演艺形式早是一人连拉带唱的说书形式。至1940年初步形成了坠剧戏曲雏形。
《回龙传——辞朝访子》
【左二仝华彬饰演赵德方、左三妻子王晓芬(王贵层)饰演佘老太君】
南和县河郭仝牌村仝华彬在1955年开春拜师到 曲艺家郝获春门下,郝大师授其技艺,传授功夫,取艺名仝贵斌,仝家班老班主13岁学戏,勤学苦练,攻文武老生,16岁成角。1958年申请获得国家文化部门批复成立南和县河郭坠子剧团,培养造就了一批唱坠子戏的演员,在邢台、邯郸、石家庄市区县乡正式展开演出,除传统剧目外,老艺人们配合新形势、新政策,创作了许多新段子,如《解放石家庄》、《土地还家》等等,演遍了市区、郊区、矿区。1961年还曾参加进京演出,《北京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戏剧家梅兰芳、常香玉与演职员进行了座谈,中央戏剧研究院研究讨论后,将此剧正式定名为"坠子戏",受到毛主席的好评。在以后的发展中,和阳坠剧又吸收了河北梆子、豫剧、评剧、曲剧的曲牌以及京剧的念白、武戏动作和鼓点,进一步完善了戏曲化的进程,并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和阳坠剧(仝门流派)。
老班主仝华彬 老团长王晓芬
和阳坠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尤其是在唱腔上的“三大绝技”——“闪板”、“哭腔”“小黑板腔”,是对坠剧发展的突出贡献,艺术价值很高。和阳坠剧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民间传说、神话剧、轶闻趣事。如:《回龙传》、《呼家将》、《孟丽君》、《海公案》、《大宋金鸠计》、《千里驹》、《白绫记》、《刘公案》、《少国公》、《鹊桥会》、《三皇姑》、《天仙配》等。和阳坠剧在基层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经济效益和商业开发前景也被十分看好。
坠剧这门技艺基本要求:能载歌载舞,会说会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身段组合。
除具备我国戏剧基本要求外,难点在于采用活口活词表演形式,唱腔音节跳跃幅度大且流畅,唱词讲究押韵合辙,唱词韵脚严格采用坠剧独特的韵辙,演唱出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演员表演内容视现场情况可长可短,交流互动,灵活多变,需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
坠剧文武场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又称“大弦”),形状类似小三弦,共鸣筒蒙以桐木板。坠胡在演奏技巧上的“揉音”和“滑音”很有特点。另外,还配有二胡、高胡、筝、三弦等乐器、一套锣鼓。坠胡为坠剧独门乐器,伴奏效果非常动听,尤其在托腔保调,烘托气氛上,灵活多变,运用自如。
改革开放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仝华彬和妻子王晓芬(艺名王贵层)继承南和县河郭坠子剧团意志,担任正副团长,相继充实了一些主演和青年演员,招收徒弟徒孙,培养了一些新生力量,并在演出实践中进行了音乐伴奏、唱腔、程式动作的改革,在表演上吸收了其它剧种的长处加以变化运用,还挖掘、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戏,神话剧。继而成立南和县和阳豫坠剧团,增加豫剧演出剧目,实现了“一团多剧,两栖发展”的创新改革,受到了业界的重视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仝家班传承创新不断传播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戏曲阵地进城下乡宣传党的好政策、弘扬民族精神,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传递中华传统主流价值观,该单位不重场剧目演出达50多场,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
和阳坠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社会道德伦理和民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人文教育作用。传递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鼓励每个人在追求人格健全与道德完善的同时,爱国忠义、讲大局、讲奉献,讲牺牲,孝善先行,舍己为人,崇善弃恶,更有对丰富情感生活的积极追求。
1.文化传承历史价值
和阳坠剧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地方剧种,在它起源与流传的百年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艺术上的日臻成熟,除了把诸多曲艺中的历史故事改编成戏曲剧目加以传承之外,还创作和上演了大量的与时代同步的优越作品。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和阳坠剧以它表演和演唱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该剧种流行区域内的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生活的艺术再现,和阳坠剧是河北邢台地方稀有剧种中的典型代表,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见证。是河北邢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2.文化价值
和阳坠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情趣化、说唱结合的艺术特色,丰富拓宽了戏曲艺术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坠剧来自社会民间,唱腔来自说唱艺术,与河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把河北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动人的故事加以整编提炼,以戏曲的艺术形式重现在舞台上,从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南和、沙河一带群众素有“不打场、不犁地,都要去听坠子戏" 这些真实而形象的民间谚语,足以说明根植于河北大地沃土之中的和阳坠剧在邢台地区一带的群众中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从60年代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介,针对坠剧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送戏上门的先进事迹发表了社论和报道,更佐证了坠剧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底蕴及其文化价值,更为振兴乡村发展起到良好文化引导作用。
3.审美价值
和阳坠剧属于南北方过渡区戏曲剧种,产于曲艺之乡源于民间说唱,除了传承了大批的传统戏之外,还擅演生活小戏,常给人以扑鼻的泥土芳香。和阳坠剧土而不酸,土而不俗,汁纯味厚,具有一种广阔田园的自然和谐之美。善于表现河北人善良、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特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坠剧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小姑贤》中小姑子的善良、耿直、主持正义,以及《呼家将》中呼延庆的生性耿直、聪慧睿智、宽容大度、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等都带有中原人鲜明的性格烙印,神气活现地展示在坠剧的舞台上,它真实地反映了河北大地上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鲜活的人民形象的艺术再现。它弘扬了人间的真善美、鞭笞了假恶丑。人们欣赏坠剧,在愉悦中提升了道德品位,进一步领略了燕赵风骚。
仝家班老班主仝华彬定下了“爱国忠义 国戏传承 服务人民 守正创新”的宗训,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越传统戏曲文化精髓,从群众中吸取经验,再去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谨记人民群众的力量作用。和阳坠剧根植于燕赵大地,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同人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它弘扬了真善美,鞭打了丑恶假,它体现的乡村民情,传承了高尚的道德风尚,深受人民的喜爱,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当地志中曾记载,民国中期南和县知名乡贤仝长儒,乐善好施,经常捐赠和救助有困难的老百姓,在一个冬季鹅毛大雪的日子救助过一名被冻僵的坠子唱戏人,在仝宅养好病后,送该人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曾访问拜谢过仝老先生,并为仝老先生祝寿交往。
历史发展进程中典型代表为仝华彬,他青年时期听从毛主席和党中央 “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先后三次积极加入了海河水系根治大军和邯郸岳城水库修建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了自己青春力量,并到工地为各个区域工友说书、演戏,活跃劳动氛围,鼓舞劳动士气,被誉为“行走中的坠剧人”“坠剧中的忠义人”。
目前和阳坠剧谱系传到了第五代、仝家班艺术传承到了第三代。当地学者仝文科(曾任南和县一中学党委书记)和仝庆有(曾任邢台市体改办主任)研究这门技艺和艺术,电话:15127981186